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工作动态>媒体关注
南昌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绘就“三农”发展新画卷
来源: 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日期: 2024-03-25   访问量:

阳春三月,走进南昌田间地头,只见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处处都是“希望的田野”,释放着乡村振兴的澎湃动力。

近年来,南昌始终把做好“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坚持以农业农村“两整治一提升”行动为主抓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发展面貌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幅粮仓满、农民富、乡村美的瑰丽画卷徐徐展开。

2023年,南昌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16.81万亩,产量42.962亿斤,油菜播种面积89.3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55.75万亩;全市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5.45亿元,村均收入134.04万元;全市340个重点村整治全面完工……一串串耀眼的数字,见证着南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的生动实践。

 稳产增产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3月19日,在蒋巷镇大田农社的秧田间,工作人员正在从暗化室内运出培育好新出牙的秧盘,准备将这些秧盘摆放在练苗场地,“接触大自然”10多天后,这批秧苗将走入田间。

蒋巷镇作为传统农业大镇,域内有14万亩耕地,今年的早稻播种面积将超过10万余亩。作为蒋巷镇种粮大户的标杆,大田智慧农社今年预计耕种早稻1万余亩,目前正在紧张地开展育秧工作。

在大田育秧车间,几台机器正在运行。该流水线实现了从培土制作、浸种、药水配置、秧盘摆放全流程机械化。“目前我们秧盘制作流水线一天可以制作1.3万盘,整个公司的秧盘预计10多天就能完成。现在流水线的工作方式非常高效,相比以前种田育秧我们节约了很多时间,成本也降低了很多。”大田农社育秧负责人范鹏说。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近年来,我市坚持将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抓牢抓实,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2023年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16.81万亩,产量42.962亿斤,油菜播种面积89.3万亩。粮食实现丰产丰收,农民种粮收入不断增加。

围绕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目标,南昌从2011年开始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55.75万亩,占基本农田面积的79.2%。为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南昌坚持将农业机械化育秧中心建设作为提升粮食产能的重要抓手,全市累计建成育秧中心103个,实现涉农乡镇全覆盖,单季育秧能力达56.9万亩。

为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南昌出台《南昌市“菜篮子”应急保供基地认定与管理办法》,提高全市“菜篮子”产品应急保供能力,在国家“菜篮子”市长责任制考核中,考核成绩在全国36个城市中排名靠前,全市蔬菜、生猪、水产、禽蛋等重要农产品生产持续保持稳定。

 产业多元

  发展乡村特色经济

沐浴春日暖阳,呼吸乡野花香。走进新建区石埠镇西岗村梦飞田园芦笋产业基地,大棚内一株株芦笋长势格外喜人,不少游客正忙着体验采摘乐趣。

“每周要接待1000人左右,大多数都是亲子游、研学游。”基地负责人李建向记者介绍,2023年芦笋基地累计接待游客近6万人次,其中,中小学生研学游人数超3万人。

梦飞田园芦笋基地不仅为乡村旅游聚拢了人气,还推动了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曾经是省级贫困村的西岗村因交通不便,没有产业,村民纷纷外出务工。2020年,西岗村党支部引入一家以芦笋产品为主导,集种植、精品加工、销售、生态旅游开发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型农业企业南昌梦飞田园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采用“公司+村集体+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统一技术支持和统筹管理,打造芦笋种植基地。

“芦笋基地核心示范区有1500亩,每年分红给村集体40万元,长期务工村民15人,高峰期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西岗村党支部书记陈小旭说,经过多年的发展探索,梦飞田园芦笋基地除了种植芦笋,还经过深加工,开发出来了芦笋奶茶、芦笋酒、芦笋面等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及江浙等地,去年产值1600多万元,已成为当地的富民大产业。

产业兴则乡村兴。

围绕全省“头雁引航、雏鹰振飞”行动部署要求,南昌以农业特色产业提升行动为抓手,突出绿色食品产业、农产品进商超和农业招商引资等工作重点,全力推动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南昌制定出台了《南昌市绿色食品产业两年攻坚行动方案》,通过“内培”“外引”“升规”三大举措,推动成立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协会,用两年时间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重回千亿元的目标。在农业招商引资方面,2023年,南昌累计完成实际进资金额82.4亿元,全面完成了省农业农村厅下达的45亿元任务。

从2022年起,南昌重点打造30个农业特色产业强镇(乡),通过做强乡镇产业,带动广大农民群众或直接参与创业,或就近就地解决就业,并出台《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的实施细则》,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时,坚持产业联合体带动,123家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引领带动70多万户农户进入市场;坚持龙头企业带动,42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挥“领头雁”作用,开展联农带农实践;坚持农民合作社带动,217个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民合作主体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多元主体的参与,不断提升着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南昌充分发挥特色资源禀赋,立足特色产业发展,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23年,全市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5.45亿元,村均收入134.04万元,农村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基本实现30万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同时,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023年,全市新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6205家,比2022年年底增长6.6%,增幅列全省第一位。5家农民合作社被认定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环境治理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产业发展让乡村富起来,好的环境让百姓生活更舒心。

走进安义县长均乡水田埠自然村,青山袅袅炊烟,潺潺流水黛瓦白墙,田野间百亩油菜孕育着勃勃生机……

“去年,我们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路修好了、水治好了,环境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一年比一年有盼头。”水田埠自然村村民皮述裕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春日暖阳下的进贤县泉岭乡前溪村,如同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乡间小路纵横交错、干净平坦;农家小院错落有致、炊烟袅袅;河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村庄不仅环境干净了,大家的自觉性也提高了,乱扔垃圾的现象没有了。”感受着村里的变化,前溪村村民龚娇如赞不绝口。

农村人居环境不仅关乎“面子”,而且关乎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获得感、幸福感。近年来,南昌坚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路域环境整治、农业特色产业提升“两整治一提升”行动,突出村庄环境整治、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污水净化、路灯亮化等“一整四化”,农村人居环境从摆脱“脏乱差”到追求“洁齐美”,实现“颜值”大提升。

为扎实推进农业农村“两整治一提升”行动,南昌坚持实行“每周调度、每月督导、每月通报、每月巡看”推进机制,确保“两年大变化”目标顺利实现。

通过出台《2023年度全市“两整治一提升”行动“两年大变化”实施方案》《落实“六步法”、“六禁止”工作通知》等规范文件,南昌督促指导县区推进年度340个重点村整治建设,2023年召开5次全市行动现场推进会,开展了4次集中督导,扎实有序推进行动开展。全市340个重点村整治已全面完工,整治成效显著。

突出新建区、红谷滩区和南昌经开区的10个重点乡镇,开展以“三清、三拆、三整、三管”为主要内容的“夏季攻坚”整治行动,采取一个自然村一个自然村“过一遍”的整治方式,2023年,南昌累计拆除有碍观瞻建筑25万平方米,清理沟渠39.4万米,清运垃圾17.8万吨,整治空中飞线12.7万米,重点区域10个乡镇村庄环境实现了“看得见的变化”。

南昌扎实开展杭昌高铁和西二环高速沿线环境整治工作,铁路沿线15个重点村已全部开工建设;西二环高速沿线213个村庄的环境整治提升有序推进。同时,出台《南昌市“十四五”农村厕所革命实施方案》等文件,打好“摸清底数、整村示范、重点覆盖”组合拳,严格实行“首厕过关”,成功举办全省厕所革命现场会,我市农村“厕所革命”经验在全省推广。

目前,南昌村庄环境“一网统管”工作格局已经形成,“万村码上通”5G+长效管护智慧化平台实现“一表查建设、一图看管护、一网管长效”建设目标。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实现全域“第三方治理”,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及平台建设决策部署得到全面落实。(洪观新闻记者 李天荣)